1. 当前位置:首页>亲子>为什么孩子不愿在幼儿园大便?到底是什么原因?

为什么孩子不愿在幼儿园大便?到底是什么原因?

开学半个月了,昨天放学时,儿子言宝的老师特意叫住我,悄悄地说:“言宝好几天都没有在幼儿园大便了……”

在家里没有解大便,在幼儿园也没有,那就是便秘了?

晚上给他脱衣服洗澡,看见内裤上残留的大便痕迹,我明白了,他估计是不动声色地去大便,拉完了,直接提上了裤子。

之前,在幼儿园的家长群里,大家还在讨论孩子在幼儿园憋大便的事。作为一个老母亲,我还为言宝没有憋大便的习惯感到特别欣慰。现在那条内裤,也算是啪啪打脸了。

晚上的睡前故事,我很有“心机”准备了两个绘本——《讲究卫生的小兔子》和《会大便的小熊》。

通过绘本让言宝明白,大便是很正常的一件事,不管是我们人类,还是小动物,这都是每天必须要做的事。而且,拉完大便不擦屁屁,是不讲究卫生的表现。

言宝听得很认真,我也是真心希望他能懂得妈妈的良苦用心。

02

孩子在幼儿园“憋大便”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。

有报告称,80%的孩子不愿意在幼儿园大便。但吃喝拉撒是人最基本的需求,为什么孩子小小年纪在幼儿园却自己承受“憋大便”的痛苦呢,这要从以下几个原因分析:

① 环境改变

儿童心理学家说,孩子出现尿裤子、憋大便,可能是环境改变造成的情绪问题。

在家里,孩子过的是“众星捧月”的日子,父母的焦点都在他一个人身上。在幼儿园,老师面对那么多的学生,不会特别在意哪一个孩子。这时,孩子可能就会想,“老师是不是不喜欢我”,并会因此感到失落。

而且,父母对孩子的生活习惯比较了解,也会关注到孩子是否有拉大便的信号,会问孩子是否要大便。

在幼儿园里,这些都需要孩子自己去主动说的。可刚入园的他们不懂得如何和老师表达,自己有了想要去大便的想法却不敢和老师说;或者正处在秩序敏感期的他们习惯了家里的马桶,不习惯幼儿园的蹲便器,于是就出现了“憋大便”的情况。

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“人类发展的八大阶段”理论中提出:

2-4岁是孩子自主性和羞怯疑虑相对发展的阶段。

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慢慢明白,那些在“自己家”做的事,在“别人家”做会不好意思。因此,对于刚入园的孩子来说,也许,幼儿园就是他们潜意识里的“别人家”。


② 心理压力

很多孩子刚上幼儿园时,分离焦虑很严重,安全感不足——心情一焦虑,身体也会焦虑,就难免出现大便不顺畅的问题。

也有的孩子看到老师在给别的小朋友擦屁屁时,表现出过不耐烦的语言和神情,他们也怕麻烦老师,甚至怕老师嫌弃自己,从而会控制自己的如厕行为。

在群里,一个家长说自己的女儿觉得大便很臭、特别脏,所以不想让老师看到自己大便,只想让老师看到一个美美的自己,所以她就憋大便,每次都是出了幼儿园就要立即解大便。

心理学家西格蒙德·弗洛伊德认为,宝宝拉大便的时候有快乐的感觉,所以每个宝宝都喜欢把大便拉出来。

然而,当孩子觉得在幼儿园如厕有心理压力的时候,憋大便就成了最好的选择。

③ 肛欲期

1.5~3岁的孩子,会进入了一个敏感期——肛欲期。

这个时期的孩子,会通过憋大小便,体验肛门、尿道括约肌收缩和放松带来的生理快感。

弗洛伊德说:“孩子一旦进入了肛欲期,这个阶段可能会持续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。”也就是说,有些四岁的孩子,还会出现憋大小便的情况。

言宝三岁左右,在家里也会出现“憋大便”的情况,即使我动之以情、晓之以理地告诉他“大便需要提前说,不要等到来不及了”,可他仍会一脸天真地说:“我不想拉出来,因为那样很舒服。”

后来,经一个儿科医生的点拨,我才意识到言宝是处于肛欲期,所以他才会觉得憋大便“舒服”。

处在肛欲期的孩子,除了有“憋大便”带来的快感,还有一种说拉就拉的情况。这是因为孩子肛门周围的括约肌控制大便的能力比较差,当孩子感觉要拉大便时,却在去厕所的过程中控制不住,就拉在了裤子里。


03

父母只有在了解原因之后,才能对症去解决孩子“憋大便”的问题。

“憋大便”不仅对身体不好,比如导致便秘,也能折射出很多孩子的心理状态。

所以,一旦孩子出现了这个行为,还是要引起父母的注意,及时去解决问题。

① 积极的沟通

当发现孩子“憋大便”,或者把大便拉在裤子里,父母不要去急于批评和指责孩子,而需要温柔地告诉孩子:“没有关系,妈妈给你换干净的裤子。”千万不要大声嚷嚷或者训斥,企图通过羞耻感来让孩子改善这个问题,那样只会适得其反。

在接纳了孩子的行为之后,父母可以通过聊天的方式,让孩子主动说出把大便拉在裤子里的原因。

如果孩子在幼儿园“憋大便”,父母可以和老师进行详细的沟通,找到孩子“憋大便”的原因,一起配合引导和教育孩子。

同时,要告诉孩子:

不是只有在家里才可以大便,在幼儿园也可以,在幼儿园老师就是“妈妈”,会照顾你们吃饭、睡觉、上厕所,老师会帮你擦屁屁,不会嫌弃你,反而可能还会因为你不“憋大便”表扬你。

言宝班就有个每次一放学就急着找厕所的孩子。后来,妈妈和孩子认真沟通了一下,才得知孩子“憋大便”是因为害怕幼儿园厕所里的蹲坑,担心会掉下去。

于是,妈妈就拜托老师在他上厕所的时候拉着他,仅仅一次就消除了他这种“恐惧”。

② 把“拉大便”行为正常化

把大便拉在裤子里,可能很多孩子都会经历这个事。

一旦发生过一次,父母可能就会对孩子拉大便这个事很在意,担心孩子会再把大便拉在裤子里。于是,一旦发现孩子有拉大便的信号,父母会过度的关注和在意,着急忙慌地把孩子带到卫生间。

父母的这种焦虑很容易让孩子觉得拉大便是一件特别“可怕”的事,从而排斥大便,出现“憋大便”的行为。

有的父母在孩子如厕的时候,会和孩子开玩笑说:

“哎呀,臭臭真的好臭!”

虽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,可“说者无心听者有意”,孩子会想——大便这么臭,爸爸妈妈肯定很讨厌。这样的心理也会导致孩子出现“憋大便”的行为。

所以,即使有时孩子被父母识破自己有拉大便的想法,也会谎称自己不想大便。

心理学家苏珊·福沃德博士在书中写道:“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,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所有的话,并将其变成自己的观念。”

所以,对于孩子的大便,父母应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,也不要跟孩子开玩笑,要让拉大便这个行为,就像生活中其它需求一样自然和平常。


③ 训练孩子如厕

研究表明,在孩子18个月左时,膀胱会出现感觉,这个时候,孩子就可以开始如厕训练了——让孩子提前告知父母,并去固定的地方大小便。一般如厕的习惯3-5个月就会形成。

训练孩子如厕,让孩子的大小便问题都在卫生间(对大空间不限制,幼儿园或商场都可以)解决,有助于孩子养成一个好的生活习惯。而且,在孩子无法独立大便的时候,比如不会擦屁屁的时候,告知他们要寻求帮助,并让孩子明白,这并不是一个可耻的行为,而是为了讲究卫生。

孩子养成独立如厕的习惯后,父母尽量给孩子穿松紧带的裤子,方便孩子脱穿。因为穿的裤子不方便脱而无法正常如厕、“憋大便”的情况也常有发生。

一个朋友给孩子穿衣服,特别时尚,却忽略了孩子的动手能力,孩子都好几次因为裤子不方便脱,把大便拉在了裤子里。


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说:“孩子需要爱,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。”

孩子的成长路上,可能会因一些不和谐的小插曲,让他们有点难搞,但是,不管怎么样,我们还是要先弯下腰、低下身,去拥抱一下自己的孩子,然后,再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去做。

当一个问题,父母不觉得是大问题的时候,孩子才会将它变成小问题。

父母轻松了,孩子也就轻松了。


本文采摘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5amiao.com/qinzi/1123.html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QQ号:1045784018

工作日:10:00-17:00,节假日休息